AI制作近2分钟故事片 成本从百万降到百元
全球首款AI机器人演员“潮会演”在本届高交会亮相,开机就可以互动聊天,对话自然流畅,其惊艳表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。AI的智能水平已在多项测试中超越人类博士,科技临界点或已突破。这场革命将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?首席产品官、深圳市多易得信息技术董事长高成福围绕AI
全球首款AI机器人演员“潮会演”在本届高交会亮相,开机就可以互动聊天,对话自然流畅,其惊艳表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。AI的智能水平已在多项测试中超越人类博士,科技临界点或已突破。这场革命将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?首席产品官、深圳市多易得信息技术董事长高成福围绕AI
当汽车行业的“新车迭代”快过手机发布,当“年度重磅升级”只是换个格栅配色,当“摩尔定律”被生搬硬套成11个月的淘汰周期,汽车圈这场以“创新”为名的狂欢,早已异化为透支信任的游戏。六部门联合出手整治“伪创新”“假测评”,恰如给高烧的行业泼下一盆冷水——创新不是营
2025年,我国智能辅助驾驶的市场格局呈现出“自华魔”三足鼎立的状态。其中,“自”代表“车企自研”,以小鹏、理想、比亚迪、蔚来、吉利、零跑为代表,采用各自的辅助驾驶方案;“华”代表华为乾崑ADS系统;“魔”指的是Momenta。
于是,行业开始“纵向”与“横向”同时创新:纵向:减少每颗晶体管占用的 Track Height,从 6T 降到 5T,甚至 4T。横向:把 NMOS 与 PMOS 塞得更近,缩小 N-P 间距。背部供电:把粗大的电源线“埋”进硅片内部,腾出布线空间。这些新架构
nano fork 摩尔定律 for processflow 2025-10-03 17:24 3
最近,关于增程和换电的争论又起。不少车主还在为“加油的电动车”的便利性,和“三分钟满电”的换电速度辩护。然而,一个无情的事实正变得越来越清晰:增程和换电,只是特定时期的“拐杖”,它们的淘汰并非可能,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。
最近芯片圈的大新闻,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:台积电、三星这些巨头的2nm芯片量产计划全“黄”了。原本说2024年量产的三星2nm,推迟到了2026年;台积电更干脆,把时间从2025年挪到了2026年下半年;连英特尔也传出研发进度跟不上的消息。
次 AI 革命与 2000 年前后的互联网革命存在本质区别,这些区别不仅体现在技术特性和商业逻辑上,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、经济范式和人类与技术的关系。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:
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实际能力远低于相关宣传想要让读者相信的水平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可控核聚变即使发出电来,其电价也会高于裂变核能、更高于已成熟的非核能源。这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任何变革。
近期,英伟达(NVDA.US)投资“出手”频繁,先是宣布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,随后斥资至多1000亿美元投资OpenAI,而受此前OpenAI与甲骨文的合作,市场均在股价层面给予了积极反馈。
麦肯锡早给出了明确时间线:2030年前,中国约一半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,这意味着2亿劳动者(占总劳动人口30%)必须完成技能转型。
先给大家看张图。这是美国城市居民的平均电价,可以看到22年之前和22年之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。22年之后电价涨得很快,一部分原因当然是通胀,但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AI带来的电力需求大幅增加。
2025年的中国创新药,比任何时候都更具热度。资本市场的关注、跨国药企的合作,正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加速走向世界舞台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,跨国药企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授权交易中,已有四成来自中国Biotech,而四年前这一比例不足5%。这不仅意
中国近2亿劳动者必须抓紧做技能转型或升级,不然迟早被AI淘汰,而且这事儿没多少时间给你犹豫——2030年就是最后的截止线。
华为在《智能世界2035》系列报告中提出的算力增长预测,看似存在从2030年10倍到2035年10万倍的“跳跃”,实则是基于技术演进规律、应用场景裂变和计算范式革命的系统性判断。这一预测的底层逻辑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入解析:
英特尔、三星、台积电以及日本即将落成的先进晶圆代工厂Rapidus都计划在每平方毫米的硅片上放置更多晶体管,它们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支撑其工作的极紫外(EUV)光刻技术极其复杂、非常昂贵且运营成本相当高昂。主要原因是,生产这种系统的13.5纳米光源的过程非常精
ITRS(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)由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、研究机构和学术界共同制定,最早起源于 1990 年代。目标是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技术发展路线指引,预测未来 10~15 年内的关